人多力量大,亩的稻谷,只用了不到个时辰的时间,就全部收割完毕。
吕德胜这次出来,还带上了衙门里的计会。
俗话说,每月零星盘算为‘计’,年总盘算为‘会’。计会,在官府掌管赋税收入,钱银支出,担负月计、岁会等重任。
这亩地的稻谷收割完毕,并用打谷机将谷粒全部打出来,清理干净掺杂进去的叶子,最后上秤。
这次上称,用的是大台称。
大家看着官府随行人员,推出了个大家伙,然后就将装好的湿稻谷麻袋麻袋地放在上面,然后是读称。
边上的小吏摆弄了下,便报了个数,“百十二斤!”
这倒让围观的众人瞧了个稀奇,这可比杆称要省心省事多了。
等最后麻袋稻谷读称后,最终统计出来了,他们亩地的稻田,共收了两千两百斤湿稻谷。
吕颂梨也在心中快速地运算起来,亩产算的是干粮食。
两千两百斤的湿稻谷,晒干水分后,大概还能剩下千百斤这样。算下来,亩产三百六十斤。
这已经很优秀了,要知道现在的亩产大概在两百七十斤左右。
吕颂梨知道这就是水稻疏密得当,充分利用光合作用的结果。
吕颂梨心算出来后,没多久,衙门的计会将干湿稻谷换算过来后,得出了个结论,这亩用移栽法种植的水稻,每亩能多收三四斗这样。
这次吕颂梨父女俩来视察,还让各县到村里邀请了名代表随行。
这些人都是伺候庄稼的好手,刚才他们就觉得这片稻子长得好,收成应该不低。
听到这个结论,所有人都呆住了。
民以食为天,每亩多收两三斗粮食,就是老百姓做梦都想要的美事。
因为每年的赋税都是固定的,地里多产的每粒粮食都是他们的。
为了这,老百姓真的是早出晚归地伺候田地。
“莫总管,这地是怎么种的?教教我们!”
“对啊,教教我们吧。”
这些村子里的代表窝峰地围着莫连峰去了。
看到这幕,吕颂梨和吕德胜父女俩相视而笑。
他们想推广移栽法以及些更好的种植方式,首先就得得到老百姓们的认可,让他们心甘情愿地配合。